人乳頭狀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一種能夠致癌的 DNA 病毒,它能夠潛伏在女性的宮頸、陰道、外陰、肛門、直腸、手足等皮膚黏膜上,而宮頸則是它最喜歡居住的地方之一。目前認為,超過 99% 的宮頸癌及癌前病變都來源于人乳頭狀瘤病毒的感染。
人類已經發現的人乳頭狀瘤病毒超過 100 種。在中國人中,最常見的感染型別為:HPV-16、HPV-18、HPV-52、HPV-58 四種型別。由于人乳頭狀瘤病毒是能夠傳染的,不同地區感染的常見種類和傳染的概率均不相同。

|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針對我國參加體檢的健康人群,HPV 的感染率一般在 15%~30% 之間,而我國宮頸癌的發病率約為 0.3%。換句話說,宮頸感染人乳頭狀瘤病毒的 100 個人中僅有 1~2 個人會罹患宮頸癌,而多數人則是和人乳頭狀瘤病毒“和平相處”。因此,即使發現了人乳頭狀瘤病毒感染也不需要太焦慮,這并不意味著一定會患病。
那么,怎么來評估宮頸癌的風險呢?因為不同類型的病毒致癌的風險不同,我們又把這100余種病毒分成三類:確定高危型 (HPV-16、HPV-18),可能高危型 (HPV-31、HPV-33、HPV-35、HPV-39、HPV-45、HPV-51、HPV-52、HPV-56、HPV-58、HPV-59、HPV-68 等)及確定低危型 (HPV-6、HPV-11、HPV-42、HPV-43、HPV-44、HPV-53、HPV-66、CP8304 等)。
確定低危型的人乳頭狀瘤病毒感染往往只會引起皮膚和黏膜的疣(皮膚上凸起的一種黃褐色小疙瘩,往往和皮膚顏色相似或略深于皮膚顏色,一般增大很緩慢,大小往往間于米粒至黃豆之間)和低級別的宮頸病變[宮頸上皮內瘤變 I 級,檢查單上往往會簡稱為 'LSIL'(low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但是如果感染的是確定高危型或可能高危型的人乳頭狀瘤病毒,人體在抵抗力弱的情況下,人乳頭狀瘤病毒就會開始侵犯入宮頸細胞內部,開始將正常宮頸細胞向癌細胞轉化的過程,那么就存在患宮頸癌的風險了。
|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值得慶幸的是,宮頸癌的出現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人乳頭狀瘤病毒往往要經歷數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將正常宮頸轉變為低級別的宮頸癌前病變,再將低級別的宮頸癌前病變轉化為高級別的宮頸癌前病變 [宮頸上皮內瘤變 II~III 級,檢查單上往往會簡稱為 'HSIL'(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最終使人罹患宮頸癌。
因此,感染人乳頭狀瘤病毒并不可怕,病毒引起病變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健康意識。只要保持健康的生活衛生習慣,做到定期體檢,及時亡羊補牢,我們完全可能把宮頸癌這個摧殘女性身體的惡魔之花扼殺在萌芽的狀態,讓美麗的女人花不再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