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長期以來,國內仿制藥市場存在過度競爭,低水平重復生產、高端供給不足等問題,迫切需要改革破題。一致性評價正是在這樣的供需背景下應運而生。2015年國家制定化學藥品仿制口服固體制劑一致性評價目標,2016年正式發稿,2017年則是執行細節發布年,進入2018年國內仿制藥行業淘汰賽已經來到最后環境

按照規定,289個品種,17740個批準文號須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評價;其中需開展臨床有效性試驗和存在特殊情形的品種,應在2021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評價;逾期未完成的,不予再注冊。
從產業格局來說,仿制藥一致性評價無疑將大大提升仿制藥市場集中度,壓縮低端仿制藥市場,加速進口替代,重塑行業格局。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改革完善仿制藥供應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見》,明確提出,促進質量和療效一致的仿制藥與原研藥平等競爭,并在醫保支付上給予政策支持
與創新藥一樣,一致性評價作為重點推進領域仍是未來的投資主線,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亟待價值重估。牽一發而動全身,多項配套政策將密集出臺,藥品采購、醫保支付等多項政策將合力推動醫改深入,共同加速醫藥產業轉型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