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觀察行業發現,除重疾險、住院醫療費用補償性保險和住院津貼等少數險種外,與大健康市場密切關聯也更能體現醫療服務專業能力的高額醫療費用保險、收入損失保險、長期護理保險、綜合醫療保險等市場占比較小。追其原因,醫療費用管控能力薄弱,面對行政色彩濃重的醫療衛生體系,中國保險公司的費用管控能力無法延伸至前期預防、中期治療、后期康復等整個診療過程。
經篩選編輯,僅供參考閱讀。
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也是商業保險距離社會治理最近的領域。
8050億元的健康保障缺口,及接連而來的國策助力,沒有人會懷疑,中國健康險市場的未來,至少會以萬億計量。
準剛需的現實,令之成為少有的可干系國計民生的商業險種,有著重塑社會影響力、行業形象、高層認知的行業期待。
遺憾的是,除重疾險、住院醫療費用補償性保險和住院津貼等少數險種外,與大健康市場密切關聯也更能體現醫療服務專業能力的高額醫療費用保險、收入損失保險、長期護理保險、綜合醫療保險等市場占比較小。
追其原因,醫療費用管控能力薄弱,面對行政色彩濃重的醫療衛生體系,中國保險公司的費用管控能力無法延伸至前期預防、中期治療、后期康復等整個診療過程。
對醫療流程參與程度弱又導致了保險公司無法進行精準的產品設計、定價或賠付管理,導致健康保險的高賠付,帶來較大的經營風險。
保險公司對費用發生源頭卻缺乏有效管控能力進一步造成了健康保險“重事后賠付,輕事前預防”的問題,只關注被保險人得病后的經濟補償,而對事前預防保健、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重視不夠。
巨大的行業憧憬中,如何打開管理式醫療的藍海,不僅是保險行業的問題,也是涉及更廣泛的醫院、醫生、醫療、科技等大健康產業問題。
步履蹣跚中,健康險正在迎來屬于它的大時代。
中國保險行業轉型與產壽險公司巨大保費缺口的現實中,大健康幾乎成為眾多保險公司圈定的戰略領地。
百余家保險公司的參與、數千款款健康險產品的現世,中國健康險市場空前活躍。
加之近兩年明顯感觸到的:
需求方的健康意識、風險意識的覺醒,以及消費者購買力的上升;
一系列政策的引導和支持,如《關于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的若干意見》《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健康中國2030 規劃綱要》《“十三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稅優健康險、大病保險……營造了健康產業新的發展環境。
科技驅動和賦能,健康保險、健康產業將會很大程度上改善產業模式,創造新的機會;
供給方主動或被動的選擇中,轉型發展中的保險公司需要找到新的增長點,大健康及大養老成之最重要的兩個領域。
歷經近20年的理想與現實巨大反差后,商業健康險大有乘勢飛揚之勢態。
但在健康險車險化趨勢明顯的曲線中,產品同質化嚴峻的現實中,費用戰、價格戰是之主要競爭模式,尤其是短期健康險出現規模越大虧損愈嚴峻,長期重疾險焦土式競爭的現象。
這一次,中國保險業當如何競逐大健康的賽道,把握健康險的機遇,將考驗保險行業的經營水平和認知。
1、健康險一騎絕塵:萬億蛋糕路
當前中國保險業,誰最紅?
健康險,是也。
分享一組數據:

透過最新的5月數據,可以看出:四大類別險種,健康險增速一騎絕塵,遠領先其他三大險種。事實上,無論產壽險公司,健康險皆為增速最快者。
5月,保險業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21854億元,同比增長14.4%。其中健康險業務3265億元,同比增長33.3%。
南開大學金融學院教授朱銘來預測:到2020年,商業健康險大概能達到8000億元的規模,最晚到2021年左右健康險的保費將超過車險,成為第二大險種。未來保險業的發展模式將呈現壽險、健康險和財產險三駕馬車并駕齊驅的態勢。
《今日保》統計了自1999年以來健康險保費及在人身險保費中的占比:

20年間,健康險保費從36.54億元增至5448.13億元,149倍;
在人身險中的市場份額從4.19%增至20.0%,16個百分點;
除2001年、2009年出現保費下降之外,其他年份均在上升。
2013-2016年間,健康險保費增速都維持在40%以上。2016年增速更是達到67.71%,遠超人身險36.78%的增速。
窺測其中緣由,依舊離不開那場不得不說的保費盛宴。
自2013年開始,一場跑馬圈地式的規模比拼在保險市場拉開帷幕。中短存續產品盛行、黑馬頻現、市場格局大調整、資本大鱷席卷二級市場……保險似乎離保障的本質越來越遠。
在此期間,一些中短存續期產品也被冠上“健康險”之名,收錄到健康險保費中。
例如,2016年,健康險保費達4042.5億元,而和諧健康當年保費就達1070億元,占健康險保費的26.5%。
轉折就在2017年,一紙“134號文”的下發讓激流勇進的保險一下回歸冷靜,瘦身、增速放緩成常態,這一年,健康險保費增速也降至8.58%。
再次回歸現實之下,健康險“虛胖”問題依舊,含金量何以提高?這偌大的健康險市場,真正的醫療險、護理險、失能保障保險等又占多少份額?
2017年,中國健康險保費收入情況如下:疾病險近六成,醫療險三成,失能險微乎其微,護理險亦很少。

2、商保與醫院的搏殺:控費艱難
“重疾險在一定程度上,應該算是一種保障型的壽險,并不能算真正的健康險?!?/span>
這是《今日?!放c多位健康險專業人士討論后,得到的觀點。
以惡性腫瘤、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后遺癥等為保障項目,當被保險人患有上述疾病時,由保險公司對所花醫療費用給予固定給付的一種商業保險,被認為是“人身保險市場上重要的保障型產品”。
自1995年中國引入重疾險后,其保障范圍逐漸擴大。近年來,重疾險更是在搭配一款壽險產品后,在市場暢銷。
談起重疾險較其他健康險產品好銷售的原因,或許能從兩方面窺測:
一、需求量不斷增長;
二、簡單、易操作,與醫療機構捆綁淺,控費環節少。
觀察重疾險的理賠,多以“在被保險人發生合同約定的疾病、達到約定的疾病狀態或實施了約定的手術時,才能給付保險金”為基準,涉及到醫療機構環節的也只有“醫院確診”,并未與醫療機構深度捆綁,這或許也是重疾險較好銷售的原因之一。
然而,重疾險主要包含預先定義的幾十種病癥,保額有限。如果投保人需要高額費用,或接受長期治療,此類保險無法為之提供持續的費用補償。
事實上,健康險通常包括對被保險人因短期生病無法工作時的生活費用的賠償和向被保險人提供醫療服務兩個部分。價值最大、技術含量最高和醫療更緊密的醫療服務部分缺位。
原因,“看病就去三甲公立醫院”的中國式就醫意識中,面對病源充足的公立醫院、特別是三級醫院,商業保險公司的談判能力有限,很難建立可以影響醫院醫療行為和醫藥費用的深層次合作機制。
保險公司自身尚未形成一張覆蓋廣、效率高、可控制的合作醫院網絡,往往只是事后理賠的角色,其費用管控能力無法延伸至前期預防、中期治療、后期康復等整個診療過程。
保險公司是醫療費用的支付方,但對費用發生源頭卻缺乏有效管控能力,造成健康保險高賠付,帶來較大的經營風險。進而又導致了前述的無法廣覆蓋,由此進入惡性循環。
3、短期健康險:車險化陷阱
百萬醫療,互聯網時代的保險網紅,注定會在中國保險產品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啟幕健康險C位時代之余,競爭形態亦是當前健康險之縮影。
作為爆款,又牽扯了一個千億級的保障市場,各家險企自然不會放過分一杯羹的機會。
《今日?!凡煌耆y計,當前百萬醫療型保險產品上百款,壽險、財險、健康險公司皆有。隨著百萬醫療的火熱,直接帶動了互聯網健康險市場的火爆。
數據顯示,2015-2018年,互聯網健康險保費從10.3億元增至122.9億元,12倍的增幅。
其中, 從2015 年的5 億元到2017年的近30 億元,“百萬醫療險”為代表的中端醫療險規模實現了超越市場的高速增幅。
以2017年為例,從互聯網健康險保費結構看,費用報銷型醫療險占據46.54%,是互聯網健康險中的第一大險種。緊跟其后的是重疾險,占34.05%。
幾乎很多公司都將百萬醫療當做互聯網保險領域的重要突破口,被視為打開大健康保險市場的切口。
激烈的競爭令短期健康險車險化趨勢明顯。
2018年,健康險進入35家財險公司前五大險種序列,其中實現盈利者僅6家,其余超過80%的財險公司皆虧損。
盈利最高者為老大人保財險,憑借400億元的意外險及健康險體量實現不足2個億的承保利潤。
事實上,財險行業經營健康保險的企業高達66家。其余31家健康險保費規模過小,或相對整體保費規模過小,難入前五大險種,整體經營狀況可想而知。
再看2019 年前4 月財險公司健康險經營情況:承保利潤虧損8 億元,綜合成本率近104%。什么意思,每做100 元的健康險保費,面臨4塊錢的承保虧損,且做得愈多虧得越多。
不同于壽險公司,財險公司僅能經營短期健康險業務,即一年期以下的健康險業務。其中的典型就是百萬醫療險產品,借力互聯網渠道名噪四方,讓財險公司在健康險領域占據了一席之地。
由于風險可控,百萬醫療往往被認為給險企帶來了可觀的利潤,一改多年醫療健康險虧損的現狀。隨之,諸多險企未雨綢繆,紛繁跟進百萬醫療險升級配套產品,及差異化的配套增值服務。如降低免賠額、提升保額、用藥范疇等。
加之保險公司很難介入醫療系統,對醫患合謀套取費用、過度醫療無有效辦法,聯想幾乎沒有定價權且體量更大的政策性健康險業務,即可理解當前的高賠付率。
車險低迷中,保費的壓力又令大部分險企無法忽視健康險的規模。多重疊加中,就是財險行業接近90%的高賠付率,業務規模前十家公司中有4家公司綜合賠付率超過100%。
直接后果:產品同質化嚴峻的現實中,競爭只能停留在費用戰、價格戰為主的保費不斷壓低的競爭策略上。隨著業務規模的高速擴張,大有規模越大虧損愈嚴峻的現象。
聯想對于醫院幾乎毫無影響力的保險公司,控費醫院之醫療支出幾乎不可能。
這對幾乎依賴控費醫院為生的報銷型保險的意義,不言而喻。這或許也是大型公司少參與互聯網百萬醫療競價原因之一吧。
況且,從熱衷于百萬醫療的險企看,很多中小保險公司參與其中。但因中小險企的承保能力或者賠付經驗來看,依舊與大型險企存在差距,未來也將出現賠付端的系列問題。
再次回首過去,紛紛亮相的百萬醫療險熱鬧了醫療市場,但隱藏的“爆倉”風險依舊值得深思。
經營風險外,尚有行業性風險。
百萬醫療最大的不足在于產品的復雜性,是否適合互聯網銷售頗具行業爭議。如果客戶預期跟保險公司提供的實際理賠條件發生偏差,且偏差非小數字的時候,對保險行業可能就是相當大的風險。
中國保險業已無法再承受先污染后,治理的過程了。
4、長期重疾險:殺敵一千自損
健康險圈出現首個網紅之后,長期重疾險成為小新壽險公司的競逐之地。
競爭格局看,目前長期重疾險的供給主體可分為兩大陣營,一方為大型保險公司,能夠兼顧經營風險和客戶需求,更加平衡。
另一方則為中小公司陣營,尤其是新成立的保險公司,在理財萬能險監管趨緊態勢下,開始投入重疾市場,產品相對較為激進。
市場份額上看大公司相對較高,代理人隊伍上具有絕對優勢?;诖?,中小公司也欲各出奇招以取勝。
據一位行業資深精算師分析,當前國內保險公司重疾險的形態較為一致,大公司的策略會是集中于保留基礎重疾險優勢的同時,加大細分領域的重疾險開發。
而大公司的文章常常作在件均保費上,鑒于新業務價值和渠道兩個點,大公司通常不會采用不計成本的降價手段來搶奪市場。
但對于中小公司而言,流量、成本、價格幾乎成為無招之招,在渠道勢弱的作用下,綁定流量平臺、尋找產品的核心“賣點”,成為和大公司抗衡的唯一途徑。
無限努力的增加險種、賠付次數,輕癥、中癥一籮筐中,無論消費者是否明白與需要,回歸保障的大勢與消費者“頑強”的只要保障中,網銷長期重疾險火了。
康樂C款、康樂B款、健康守護、守衛者一號、加倍保、康惠保尊享、康樂2019、 嘉多保、完美人生、倍多芬、達爾文、超級瑪麗、芯愛......
復星聯合健康、光大永明、瑞泰人壽、百年人壽、信泰人壽、渤海人壽、海保人壽......
殺敵1000,自損1200的價格戰中,一場焦土式競爭不期而遇。原因,高度同質化。比拼手續費、價格幾乎是唯一的競爭手段,也是新產品橫空出世的最大“賣點”。
甚至傳聞有公司要出10組10次的賠付創新,被監管駁回。
淪為出單者的險企們是否擔心,長期的重疾風險之管控。當前重疾險正處于放量式發展的階段,粗放、不計成本的增長必然導致風險隨之潛行。
一組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8年間,重疾險業務賠付支出復合增速接近40%,2018年重疾險業務賠付支出同比增長超三成,有些中小公司重疾產品實際賠付發生值和假設值的比例到了130%-140%。
5、未來方向:15個痛點待解決
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期,保險市場研究機構以美國為主的國際市場經驗,預測到了國內險巨頭,諸如Bupa、DKV、Wellpoint、Antna以及眾再保險公司都早早地在中國大陸為健康保險市場布局;各路資本同樣看好了這塊蛋糕,搶爭牌照,欲奪先發優勢;一批來自保險及社保醫療領域的經理人們也紛紛投身健康保險,成為專業領域的先行者。
然而,現實卻戲弄了他們。三年、五年、十年、十好幾年過去了,商業健康保險的春的熬著;那些職業人們,業未竟,鬢已秋。
2017年的一款百萬醫療保險,引爆了整個保險市場,緊隨其后,“千萬家”保險公司清一色地推出了百萬醫療保險,真的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感覺。時至今日,百萬醫療險的先行者已經幾次將該產品升級迭代,而百萬醫療險和重大疾病保險甚或成為了最不用推銷、消費者主動購買的熱門險種。
如果當下這些健康保險產品的火爆算是商業健康保險的春天的話,那些十幾二十年前的健康保險先行者雖然都認定商業健康保險的春天終究要來,但一定未曾想到來得這么突然,這么簡單粗暴?;鸨头睒s還有距離,“千樹萬樹梨花開”也有可能“梨花滿地不聞鶯”。
或者說,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留下來的問題是,紅火之后對行業規律的敬畏,對消費者的最大誠信,對產品與服務的匠心,對市場的培植……期待,商業健康保險的繁花似錦,市場繁榮。
期間的關鍵當是——是否可以真正解決政府、消費者、醫改、險企間的矛盾與痛點。如是觀之:
站在政府的角度,有四大痛點待破局:
①中國醫療費用快速上升;
②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推進艱難?
③社會醫療保障體制的缺口巨大;
④政府越來越寄希望于商業健康保險承擔更重要的任務和角色。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亦是四大痛點待解決:
①醫療負擔過重,平均數值達到40%;
②高端人群醫療的體驗不佳;
③長期護理保障缺失;
④大量慢性病患者得不到商業健康險保障。
站在醫院的角度,也有四大現實苦楚:
①公立大醫院人滿為患、不堪重負;
②基層醫療機構薄弱,難擔重任;
③社??刭M力度加大,公立醫院面臨收入減少的尷尬;
④醫院以疾病治療為核心的職能與健康管理實際操作難落實的現實。
站在險企的角度,則是三大經營痛點:
①如何破局傳統重疾保險發展遇瓶頸?
②如何找到醫療保險有效的控費手段?
③怎么解決長期護理保險和其他一些新型健康保險業務創新遇阻之局?